蒙醫正骨術是歷代正骨醫家們所積累的,具有民族特色的治療各類骨折與關節脫位、軟組織損傷等一系列正骨療法。
蒙醫正骨術具有方法簡煉、粗俗,但臨床效果好的特點,只有經過長時期的臨床實踐與刻苦鍛煉,才能掌握其真諦,達到"機能于處,巧生于內,手隨心轉,法從手出"的程度。
當施療之際,重視人體生理功能之內在作用,注意保護人體骨路之完整性,最大限度地發揮組織器官的自愈能力,使傷折部位及早愈合,恢復正常生理功能。
蒙醫正骨術可分整復、固定、按摩、藥物治療護理和功能鍛煉等六個步驟進行。
整 復
整復:就是運用熟練的手法,使移位的骨折端正確地復位并治療軟組織損傷的一種療術。因此,在施行手法整復時,首先要做好骨折的檢查和診斷。在此基礎上,通過眼觀、手摸和心會才能達到手隨心轉,使骨折整復的目的。
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作用于肢體或軀干,使局部的骨路發生骨折。由于該部受力大小,所持體位的不同及肌肉的收縮等,可造成各種類型的骨折,因骨折的類型不同,整復手法亦不同。如完全骨折,用攏按法對接;凹陷型骨折,用提推法使陷者復起;粉碎性骨折,用捏擠法復位;螺旋型骨折,用旋按法銜接;凸起型骨折,用展按法平復;尾椎骨等嵌入型骨折,用鉤提按捺和伸壓展法整復;肱骨內外髁等之青枝骨折,用蹭推捏擠法復位;對于骨折斷端重疊移位而縮短者,則按"欲合先離,離而復合"。的原則進行整復。在施術前輕輕地按壓和按摩傷部,使收縮的肌肉放松,疼痛緩解,爾后用拔伸牽引的方法,使重疊的骨折斷端復位;對向側移位者可用提搖按推法復位;對于兩根骨并列的部位發生骨折,則用扣擠分骨法使斷端分離,然而用夾擠法復位。在正骨過程中,除運用恰當、熟練的手法外,治療必須及時,動作要果敢、細致,準確而敏捷。如果施術時用力過大,就會有損傷骨軟組織的危險;力量過小則達不到復位的目的。施術時,要正確運用手技,力求一次完成整復。反復多次施術,非但有損骨折斷端,對愈合亦有不良影響,而且會給患者帶來較多痛苦。施術越早越好。四肢骨折,宜于傷后半小時內進行。此時傷肢麻木,尚未發生嚴重水腫,患部張力小,疼痛輕微,是最佳正整時期。如果局部腫脹嚴重,或皮膚破裂等,務要經過適當治療,待腫脹消退,皮膚愈合,筋肉痙攣松懈后,再行手法整復。但要防止延誤治療,以免人為地造成陳舊性骨折。
固 定
固定的目的,在于強化整復后的效果和局部的相對穩定,以加速骨折的愈合。固定的范圍要適宜。太大,會影響傷肢活動;太小,達不到固定的目的,傷肢長期固定不動,則氣血運行受阻,易產生肌肉萎縮,關節僵硬,骨質疏松,延緩骨折愈合等不良后果。如系橫形骨折,整復固定后沿骨干軸線推擠,若下肢骨則除推擠外,可使其踩地,這樣可測知是否已正確復位,且利于連結。對于初次未能整復,或者移位骨折,可運用"以動治動"的方法,再行拔伸、搖動后整復固定予以矯正。對長骨骨折采用三點包扎固定法。三點加壓的作用,有利于骨折段的軸線對正,既能使骨折的肢體達到解剖復位,又可解決因肢體"動靜"矛盾所造成的傷肢功能障礙。骨折斷端對接良好,肢體功能恢復。X線顯示骨痂通過骨折線,骨折線已基本模糊,即可解除固定。